April 20, 2018 | Corporate

百年捷成的灵魂

1001

捷成集团主席捷成汉(Hans Michael Jebsen)自小喜欢古典音乐,他将这归功于他的祖母:一位丹麦钢琴演奏家。得益于从小的耳濡目染,捷成汉非常擅长拉小提琴,能在乐团演出,也撑得起独奏——古典音乐成为其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。

在捷成汉的学校里,音乐门派非常多样化,有古典乐、流行音乐,也有爵士、摇滚。他喜欢这种多元文化的状态,毫无雅俗、贵贱的成见,他的祖母经常邀请各种音乐人聚会,甚至邀请有些经济不宽裕的音乐人在家里住上几年。

“我一直认为好的音乐人,每一种音乐都会做。”捷成汉告诉《21CBR》记者。上世纪70年代来到中国后,捷成汉的音乐图谱中又增加了中国传统乐器,比如古琴、二胡,常通过亚洲文化协会(Asian Cultural Council)等组织,资助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家。在他看来,只要认真聆听,不同音乐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各自的意义,各有其美好的地方。

“音乐和美食或其他事物是一样的道理,若你问我喜欢意式餐饮抑或中式餐饮?何种回答都是不明智的,因为有品质、有质感的东西是一样的。”捷成汉说,而“开放性”深深地渗透了其家族和家族的百年生意中。

捷成洋行成立于1895年,由其祖父Jacob Jebsen联合Heinrich Jessen共同创办,两人是来自丹麦的一对表兄弟,起初是一家船运代理机构,渐次发展为现在专注于市场开拓和分销的捷成集团,在100余年的时间中,将大量欧美品质商品引进亚洲:他们曾将保时捷、博世介绍给国人,也是戴森在华的重要伙伴。

至今,捷成代理超过200个品牌,横跨饮料、消费品、工业、汽车、物流和捷成资本等业务领域,员工超过2200名,年营收超过百亿元人民币,体量并不惊人,业务足够精致。

洋行生意的起源,来自地域造成的信息阻隔与物流壁垒,在全球化的今天,要维持一家公司的生命力,并不轻松,而从小便接受多元艺术熏陶的捷成汉,则以艺术家的敏锐嗅觉和审美意趣,赋予了这门老生意新的特质。

“很多人认为,生意就是生意,其他的事情和生意不相干,其实,捷成很多工作和艺术是相关联的。艺术反映了人们的一种追求和理想,我们代理的商品,正是是满足消费者所向往的美好生活,这是一种感觉,也是一种体验。”捷成汉说。

百年与现代,家族与经理人,北欧和东方,吹风机、啤酒和汽车配件……当这些迥异的元素汇集在一起的时候,一个艺术派掌门人是如何捏合在一起,打造出一个独特又有趣的企业呢?

世家之基

关于捷成汉和他的员工,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:

上世纪80年代,捷成汉接掌捷成时,公司电脑普及率不高,他推行现代化办公,遭遇到了属下的抵制,比如财务部门坚持使用传统的卡片穿孔方式用于检索和统计,不论年轻人或是老资历的员工,害怕新事物会淘汰自己。

捷成汉并没有采取铁腕手段推进变革,而是耐心地一个个说服,他希望员工意识到,改变并非源自上司的强制命令,而是顺应时代的与时俱进。

这是当下时刻强调生存危机感,奉行末位淘汰甚至年龄淘汰的“狼性”公司不能理解的。然而,捷成有百年历史,其中不乏工龄超过50年甚至祖孙三代都在公司的员工,他们对危机感有不同的理解和应对。

问及这家百年企业做生意的核心原则时,捷成汉只是说:“努力活下去。”这是其自祖辈开始一直持有的坚持。

捷成汉的祖辈在清末就来到中国,此后,家族生意成为中国商业发展的一部分,经历了中国近代所有的战争与动荡(其中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),“活下去”的意思,不单指商业,甚至包括生命。

在早期航海与贸易的生意中,平等、尊重和信任构成了捷成“活下去”的基石。“我家的祖宅,是由曾祖父建造的,在房门左右写了两行字,和中国的对联一样,左边是‘四 海之内’,右边是‘皆兄弟也’。”捷成汉向《21CBR》记者解释说,“这与斯堪的纳维亚人民自有的价值观是重合的,崇尚品德和责任,因为在海上跑船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的水手,品德和责任能帮助我们齐心协力、各司其职。”

捷成汉说,公司文化来自于早年家族的船运生意:“我们非常清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,包括船长需要聆听船员的意见和声音,要平等、尊重和信任,这些词很简单,不复杂,确实特别重要,是价值观传承的核心。”

现在的捷成不再跑船,组织内部如同航海时代船上的水手,依然充满复杂性:员工年龄跨度在祖孙范畴,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地域,涉及不同的产业领域。在捷成汉看来,要消减代际和文化的冲突,尊重和平等依然是最有力的武器。

当然,他也承认,时代变化得太快。

捷成汉将生意分为三个阶段:起初,以运输和物流为主,将商品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出售;随后,成为工厂或品牌的代言人、代理人,收购产品再销往其他地方;现在,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,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适合他们的产品,比如,旗下在北京王府井刚落地、内地首家的“至诚尚品”(J SELECT)实体店,就是基于用户需求,再以捷成的调性和品位筛选各种品牌。

“变化发生得越来越快。”捷成汉感慨说,“第一个阶段可能有上百年时间,第二个阶段是数十年,现在变化就在弹指间,甚至还没意识到就已经来了。”因此,“尊重”与“信任”,并不代表容忍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。

捷成汉的方法论是,要抱有非常强烈的同理心,对人的本能有足够的尊重,但是,对公司发展有好处的事,领导人责无旁贷。“个体的尊重与企业的变革,两方面很难平衡,对于个体的尊重,是发自内心的,但是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,是更为理性的事情。人往往可能更为感性,而不是理性,要特别注意。”

与简单“淘汰”更新不同,他的“变革哲学”更为平和,他希望年纪大的员工能发挥作用,比如为年轻人提供经验与指导,而对未来以及用户的新变化,要充分吸收年轻血液,倾听年轻人的声音,“让一个头发花白的人告诉年轻人未来怎样,那是错的。”捷成汉说。
东家与掌柜

在为数不多的媒体采访中,掌门人捷成汉和董事总经理海宁(Helmuth Hennig)经常重点各异,配合默契。

海宁多侃侃而谈企业的具体业务,比如旗下代理品牌的业务版图,而捷成汉本人“专攻”家族传承、企业文化,互不抢戏。这可以理解为捷成大股东和CEO之间的分工。

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,可谓父辈相知、两小无猜,成为同事后,即便非正式的沟通和交流,也异常有效率。

加入捷成两年后,捷成汉在1983年将海宁(Helmuth Hennig)拉入公司,担任海运部助理经理,祖辈、父辈均供职于捷成的海宁,日后终于成为公司职位最高的“职三代”。

捷成汉与海宁是多年的老朋友,许多问题意见高度一致,当然,“没有争论的管理层不会是一个好的管理层”,他也暗示争论的存在,只不过,彼此深厚的友谊能促成最大程度的求同存异,在关键议题上见解一致,他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:“我们在向中国学习,走和谐社会之路。”

这并不全是公关辞令。

1984年,捷成内部对企业是否转型有一场大讨论。其时,捷成汉70多岁的叔叔相信,不论规模有多大,都应该坚持既有的模式,这位叔叔被外部评价为“权力派”,会坚持亲自审阅每一封邮件、发票、电报和信件。

捷成汉坚持认为,洋行应从中间人的角色,延伸至更有价值的产业链条,“一家公司要吸引到合适的员工,雇主必须提供上规模、有远见,能提供事业机会,每个人都想加入赢的那一队,而不是标榜‘曾经代理过某某知名品牌’的公司” 。历史上,西门子等都是捷成的客户,其后纷纷开始自建经销网络。

捷成最终也选择了与时俱进的变革措施:从贸易公司转变为专业化的营销与分销组织。当时,海宁是捷成汉的坚定支持者。

当然,仅仅依赖两人的私人友谊,是无法延续35年的亲密合作的,其实,更有赖于捷成家族在制度上的保证。捷成的一大特殊之处在于:所谓家族企业,其实日常管理上不存在家族概念。

捷成汉在接掌公司业务前,曾对许多未来的问题忧心忡忡,当时,他喜欢找到自己的朋友倾诉和寻求对策,大约在1979年,他与自己一位从事摄像机代理业务的捷克朋友在香港聊天,这位朋友年长许多,现在98岁了,他提供了一条建议:“凡是进入到家族企业股东会的成员应该是奇数的。”

“他还建议,三个已经太多了。”看着有点迷惑的记者,捷成汉笑了。

根据这项建议,捷成家族制定了一个重要规则:在捷成,代表大股东的家族成员只能有一位,他即便引入其他家族成员参与管理,也必须保证其绝对控制地位。捷成汉认为,公司内部一定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文化,而他显然是首要的责任人。

就其他家族成员来说,一定不能因其家族身份就自然授予某个职位,必须先在其他公司锤炼,证明足够的能力或者资质后再进入家族公司。

由于话事权集中于一人,有的家族成员会选择在外部发展,一展抱负。比如,捷成汉的弟弟曾在上世纪90年代加入公司,很快就离职创业,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投资贸易公司。

一人负责的集权架构、严格准入的任职制度以及捷成汉与海宁的合作无间,保证了这家百年家族企业30余年平稳运营,这也是捷成汉认为公司管理层“看得更远,注重长期发展”的信心来源。

在捷成,有许多人和海宁一样,祖辈也在捷成工作,与捷成家族形成了稳固的合作关系,“父亲一代在公司工作,孩子这一代又在,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出,大家彼此认同对方的决断性和责任心,所以我们才能一直走下来。”捷成汉告诉《21CBR》记者。
家族延续

在捷成家族内部,有一个约定:每一代人中有一个成员,专司负责下一代接班人选拔。要找到一名有热情、又足够坚韧延续家族事业的接班人,也是捷成汉本人的重要职责。

他告诉《21CBR》记者,从来都没勉强过自己的子女。 

捷成汉认为,每个孩子都不一样,有自己特性,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,应该提供机会,鼓励他们去做真正能够投入热情的领域,“迫使他们成为家族接班人,是一件错误的事。”

捷成汉有五名子女,自小就会询问他们未来的志向,并特别关照:“不要迎合大人,刻意说自己想从事商业方面的工作。” 除了一名年纪尚小外,其他四人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:一位从事商业,一位研究科学,一位专注艺术,一位是摄影师。捷成汉对子女的唯一要求是:选择自己喜欢的事,尽力做到最好。

他非常满意子女的职业表现,也足够幸运,有一位选择从事商业的长子,现在伦敦工作,待其证明能够独当一面后,他会进入捷成工作,延续家族对公司的管理。

如果没有子女愿意接班呢?

捷成汉回应称,他们有“Plan B”(备选方案)。家族制定了一名专门的信托受托人,认识时间很长,了解家族和家族历史与价值观,届时,会由信托管理家族股权,“我们确实希望后代中能出现一位管理者,必须说明的是,与没有家族成员相比,由一名不恰当的人担任这项工作更危险,因为一旦他进入公司,要对许多人负责,对价值观的传承和延续负责,与其所托非人,宁可没有”。

已过耳顺之年的捷成汉,已在准备交棒的一天。对于企业家而言,退休往往是一项大挑战。

他有名60多岁的埃及企业家朋友,退休后得了抑郁症,严重到要进医院治疗的程度,有人给这位朋友提了项建议,给自己找一个全新的目标。后来,埃及企业家制定了一项三年计划——学钢琴,并决定三年后,在开罗与知名指挥家合作一场公演。

“生活应有不同维度,有办公室之外的生活,等我退休后,我有很多可做、可学习的东西,给自己新的挑战,应该不会无聊。”捷成汉说,他也告诫自己,移交所有事项后,一定要“消失”,不要在公司出现,因为一旦宣布退休,如果依旧时不时跑回公司,会对下属造成巨大困扰。

捷成汉回忆,1981年刚进入公司时,直属上司已经60多岁了,出生于“一战”以前,在其一生中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老板每天都喝一样的茶,开一样的车,显然,这种心态会妨碍公司的发展。

“人一旦到了一定年纪,就不希望再看到任何变革,因为变革事实上就在提醒他们自己已经老了,会本能反对变革,保持同样的内容,反复的重复,可能改变生活习惯,不愿换家具,甚至不愿换一个手机,保护自己不要变得更老。”他评论说。

就一个百年家族企业而言,传承固然紧要,心态必须是常新的。

——文章节选自《21世纪商业评论》